「十五五」規劃:科技自強成關鍵
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(簡稱四中全會)在北京閉幕,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制定第十五個「五年規劃」(2026-2030年)的建議。本次會議將「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」列為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目標,並強調要「加強原始創新」,以應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經濟轉型挑戰。
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分析, 「十五五」規劃旨在通過科技自強推動產業發展,破解美國的施壓和國內傳統產業的困境。同時,通過「投資於人」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來擴大內需和消費。
戰略調整:正視風險與挑戰
全會公報對中國發展的戰略判斷進行了調整,將以往的「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」改為「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、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」。分析人士認為,這一轉變與日趨激烈的中美競爭和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密切相關。面對新的變局,全會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,積極應變,並為應對「重大考驗」做好準備。
原始創新:突破「卡脖子」技術
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」和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」是「十五五」規劃的重點。全會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交通強國、網絡強國,並首次提出要「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」,以解決長期存在的「卡脖子」問題。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指出,這意味著教育、科技、人才鏈條將進一步被打通,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將實現更深度的融合。
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沈鴻則認為,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目標是為了解決美國的科技封鎖,並解決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,從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。他表示,中國科技水平如果能與美國並駕齊驅,將有助於中美關係從對抗走向合作性競爭。







